close

電影從開始就讓人全神貫注,有人跟我說有點沈悶,我卻覺得一直處於緊張的節奏裡,

因為他們始終活在不安和恐懼中,只有在湖邊的時光才是真正悠閒放鬆的.....



【琴炸了

彈錯了

決處了

孫生了

人老了

琴封了

找到了

幕落了

淚下了


悲劇在地球上

依然上演著】


人生不就如此嗎?我覺得影片重點其實不在音樂,音樂只是串連,它真正想表達的是戰爭與種族、文化之間認同的差異與爭端帶給人們的創傷與衝擊。

透過三個小孩子的眼與心去體會,觀察成人世界不得不承受的矛盾,很感人,可我竟欲哭無淚。


開場時漢娜收到信之後的反應比結尾更讓我感動。

相同的地窖、林間小屋,卻在不同的時間因著不同的狀況下躲藏了三家人,原本救人的成為被救旳....在在教人感慨唏噓。

然而不論在什麼時代、什麼種族、宗教信仰或政治立場之下,仍然有著人性溫柔敦厚、和諧的一面,即使面對強權也不畏懼的可貴。


男主角最後告訴漢娜他不再拉琴,只是一個文物管理員,一樣需要巧手時,旁觀的人一定感到十分遺憾,我卻覺得他在無奈中有著超越一切的安然自在。


片中有許多類似的段落,那些矛盾和衝突更能引起我深入地思維。還有幾處我也覺得令人動容。


譬如,漢娜想和阿布拉夏他們為友,"阿"等從起初的排斥到接受,之後甚至萊麗莎認為他們的友誼已達到可以完成樂曲的程度,三個人那麼全心全意的接納彼此!

阿布拉夏原本不想陪漢娜練琴,在老師的開導下想通了自已要追求的目標,於是欣然前往,未嘗不是與現實妥協的結果,也是他邁向成熟的一步。

老師要他傾聽心聲,認真學琴,心沒有耳,但有靈魂.....

又說要他們為心愛的事奮鬥,要為音樂而活;這些話語深植在他們心裡,成為他們往後求生的動力。


又如,漢娜一家為了逃避蘇聯軍官的迫害躲在地窖裡,引發了雙親對國家領導的歧見,她母親甚至不惜要和她爸爸分開,漢娜親眼目睹這一切,心中的惶惑多教人心疼!

德軍獲勝進駐鳥克蘭,他們在林間小屋得救,風光進城,漢娜為了救朋友,特別在軍官前美言,沒想到因此而暴露了他們猶太人的身分,反造成傷害,多教人無奈!

漢娜把阿布拉夏二家人從地窖放出來,又陪著他們逃亡,到了集中營附近,當她走進集中營時,因過度受驚而失語,「阿」兩家人要確認漢娜安全再起程,漢娜也想確定他們平安離開,彼此互相為對方設想的牽掛,豈不感人?

最後搏命演出前,漢娜在自家餐廳門口聽見父親和軍官的談話,得知好友需以生命做賭注時,內心的震撼不會亞於當初萊麗莎目睹鋼琴被炸毀時的傷痛....


人在面臨危難時是否能堅持自己的理想或是只求自保?真是對人性的大考驗!

平靜的面容背後,藏著不為人知的驚濤駭浪。

歴史悲劇下的倖存者,又必須揹負多少沈痛的包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兩忘 的頭像
    兩忘

    兩忘

    兩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