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愛樂筆記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近來聽網路Coursera課程-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其中有一堂介紹第七號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No. 4, in E-flat major, Op. 7( https://www.coursera.org/learn/beethoven-piano-sonatas/lecture/sFDHK/expanding-the-scope-of-the-sonata-op-7-1st-movement ) 共有四個樂章,他用鋼琴模擬低音的鐘聲,企圖尋找不屬於樂器固有的共振。莫札特時代鋼琴只有五個八度,而到貝多芬時期已增加至七個八度,他總是想要超越樂器的限制,比如op.110號作品的結尾,他將兩手完全置於鋼琴兩端,這雖然不是很好的作曲法,中間的巨大差距非共振或泛音的模式,但確實有助於貝多芬在其作品中運用樂器的每一分可能性傳遞奇妙的感覺。

他曾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鋼琴是最令人不滿的樂器,樂器似乎永遠不能滿足他,他永遠在等候,這是音樂DNA的一部份,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之源,超過簡單的音程範圍問題,舊鋼琴明顯比現今的缺少能量,這或許是令貝多芬不滿的原因。....

mov.2  https://www.coursera.org/learn/beethoven-piano-sonatas/lecture/oTAPH/early-experiments-in-metaphysics-op-7-2nd-movement

mov.3 & 4  https://www.coursera.org/learn/beethoven-piano-sonatas/lecture/2JLJL/respecting-and-disrespecting-tradition-op-7-3rd-and-4th-movements

兩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樂電台 台北 FM99.7 新竹 FM90.7大師最後身影

俄國鋼琴小巨人的最後一擊 – 吉利爾斯(Emil Gilels)

http://crdo.in/episode/UZUBvMGBxq

我喜歡古典音樂卻從沒認真的研究過,三年前有感於自己對音樂知識的貧乏,終於跨出家門,參加誠品講堂的課程,開啟我的音樂之窗。那一期介紹貝多芬,老師從貝多芬的生平、作品以及創作的心路歷程兼談曲式風格及對當代與後世的影響,我對於貝多芬才有了一點粗淺的了解,課堂上老師常比較不同版本的演奏,因而認識了這位出生於烏克蘭的俄國鋼琴家。自己對於藝術的喜好難脫主觀的感受,他乾淨俐落的琴音以及層次分明、理性內斂的詮釋(晚期),很快地擄獲我的心,成為我心目中僅次於魯賓斯坦的演奏者,尤其他彈奏的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和魯賓斯坦的演奏各擅勝場,難分軒輊。

可惜誠品音樂講堂我只上了三期即中輟,希望有一天能重回教室。最近在網路上找到台北愛樂電台製作的"大師最後身影"系列節目,特將吉利爾斯這一集收錄於此。


兩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貝多芬的人生與創作(8)﹣貝多芬的理想國

 

2012.4.16

今天老師分析貝多芬的精神世界,是由「理想國」(Magazin der Kunst)、席勒的「快樂頌」及他的宗教信仰三者建構而成。而他的命運第四樂章即融合了這三個元素。

兩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你愛的是美

 

馬勒.呂克特之歌)

兩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3/5 (誠品講堂) 

 

貝多芬1801年6月寫信給波昂的好友Wegeler信中第一次提及自己耳朵將聾的事實。

 

兩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