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人生與創作(8)﹣貝多芬的理想國
2012.4.16
今天老師分析貝多芬的精神世界,是由「理想國」(Magazin der Kunst)、席勒的「快樂頌」及他的宗教信仰三者建構而成。而他的命運第四樂章即融合了這三個元素。
聽了:
普羅米修斯序曲--巨大響亮的音符,呈現出他開闊的文化格局,其後快速的旋律象徵小老百姓們忙碌的生活,音樂中讓人感受自中世紀以來長期受禁錮束縛的精神逐漸獲得釋放。
費黛里奧(Leonore III op. 72 a. 前奏具英雄性格,沈重、不明朗,緊接著輕快愉悅的舞步,描述費準備前去迎救她丈夫。
鋼琴奏鳴曲 No.30--為貝多芬永恆的戀人的女兒所寫,曲調極平順柔軟,二手的音符串成一條線,讓人進入精神層面、富哲學的思維,音樂架構較複雜,超越形式的概念。
鋼琴奏鳴曲 No.31 充滿靈性、道德的純淨,第一樂章不急不徐的如歌行板,內斂而豐富。第三樂章彷彿在沈思,接著是6拍子的賦格,有翩翩起舞之感。
最後聽「命運」,讓人熱血沸騰。
有人曾經這樣形容,貝多芬一生寫了十部歌劇,其中九部是交響曲的形式。
@補充資料
費黛里奧歌劇一共有過4首序曲。
第1号C大调序曲可能根本没正式上演过(它是为布拉格的演出设计,但演出取消了),直到贝多芬逝世后以作品第138号发表。
第2号是首演时用的,
第3号《"大"里奧诺拉序曲》让贝多芬觉得内容太广了。
现在大多的做法是,在第2幕终场前演奏,作为过渡,并为背景转换赢得时间(马勒首先这么做)。
第4号费德里奥序曲,是贝多芬在终稿时创作的,从此,就用这最后一首作为歌剧的序曲。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