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5 (誠品講堂)
貝多芬1801年6月寫信給波昂的好友Wegeler信中第一次提及自己耳朵將聾的事實。
貝多芬有六首以Gellert詩所做的詩歌(Op.48),內容有如與上帝的對話,貝多芬透過詩歌尋求宗教的力量,當他面對困境時,內心有著深沈的支持力量,可能遺傳自他的母親。
1802.10. Heiligenstadt,貝多芬經常在春天到此休養及創作
此時正是第二交響曲創作之時,他的音樂呈現出「直觀的世界」=>聽了之後在腦中浮現一幅明確的畫面,但卻無法物化,覺察力特別強。他的音樂取決於其內心的力量,不受時空影響,他的價值觀透過音樂的力量持續傳遞至今。
今天上課講到「月光」,原來貝多芬是為了一位他喜愛的女伯爵 Giulietta Guicciardi 所寫....
{ I was forced to seem a misanthrope, and yet I am far from being one. This change has been brought about by a dear charming girl who loves me and whom I love...and for the first time I feel that marriage might bring me happiness. Unfortunately she is not of my class.} --貝多芬寫給 Wegeler 的信
因此這首奏鳴曲不同於古典奏鳴曲的曲式,而是以三段樂章表現 I Adagio sostenato-Attaca II Allegretto-Attaca III Presto agitato 特別是第三樂章的快板充分展現這位女子在他心中所引發的激情。
此外,還介紹了「The Tempest」第一Largo-Allegro及第三樂章Allegretto,老師稱之為 Intellectual Process,聽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可以感受到他的哲學思維。而他的鋼琴小品 Bagatelles調性轉換是採三度關係的變化半音階形式(有別於古典時期的五度循環),影響了十九世紀浪漫派的音樂語言。
課後請教老師推荐的奏鳴曲版本,他說Brandel較沒個性,Kemppf又太重,Gould不錯,但不是每曲都好,Rubinstein又沒有彈整套....先推吉利爾斯 Emil Gilels,又說要再想想,下次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