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師上完論語最後一章「堯曰」又回頭從「學而」第一講起,學而乃六經之要旨與總結,堯曰最終章要義又與學而前後呼應。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命,性也;不知命,即不知性。有內聖外王的工夫,才能成就君子。
*不知禮,無以立也=>立於禮,以禮立身。
*言,智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乃言「知人者智」。
此三者備,則得道,成君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本章主旨:1. 學什麼? 2. 如何時習? 3. 有無了悟,悅而樂? 4. 如何達到君子境界?
*學,有二義,覺也=>知也,效也=>行也;學,學做人也,且偏重於行為方面的實踐。故知行合一曰學。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過:大過有害於人,小過意淫;意即連做壞事的念頭都不能有,想了就有過。
孔子未提顏回讀了多少書,強調的重點在「知行合一」。
*而,能也(楊樹達.詞詮)。
*「時」有四者:
1.先時=>有遠見,走在人之前,至少十年。
2.治時=>控制
3.因時=>因時制宜
4.違時=>與時相違,不合時宜,無用。
@易經:易之時義,大矣哉。
@論語.鄉黨: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
@大學:『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時無所不在。
*不亦說乎:說,悅也,喜藏之於內。
*不亦樂乎:樂,喜形之於外。
*人不知而不慍:慍,含怒意。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
譬如教學多遍,對方仍不懂也不生氣;學問要能讓沒讀書的人也懂,這才是功力。
身為一個成德的人,要啟發別人,不生氣,才真有修為。
學而時習=有朋自遠方來=人不知而不慍 之三種境界/
==>境界一:學不厭、德不孤、教不倦。
==>境界二:自覺、覺人、覺行圓滿(此待查證=>有可能是「解行相應」,解屬慧,行屬福,
解行是因,福慧是果;三皈依有「皈依佛,二足尊」,
二足尊即解行達到圓滿。成佛就是智慧與福報都圓滿)。
==>境界三:盡己、盡人、與天地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