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生是一段不斷尋找與發現「愛智」的過程,「自我」的感覺來自於我們身、心與外在環境的互動,苦樂悲喜常在一念之間,佛教認為人世是苦難,卻也告訴我們人世是最佳的修行道場,我們也許無法改變環境,但可以轉變自我的想法,整體文化的變遷往往始於個體行為的變化,當思想改變時,外境亦可能產生變化,我個人認為一切的根源均在於自身。


西方哲學以自我為中心,發展出百家爭鳴的愛智之學,中國儒家的中庸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吾之性正,則天地之心亦正矣。」)談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著一定層次,道家的生命哲學與人天觀賦予我們清明豁達的人生概念,讓我們在個人之外與外界產生了聯繫,發展出和諧的關係(莊子德充符-「自其異者視之,則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但傳統的教條、約定俗成的社會價值又將我們密密綑綁,我覺得身為中國人既得天獨厚,又充滿了矛盾和掙扎;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無異是許多人內心的願望。


人終其一生追求的是什麼?名利?權勢?財富?長壽?永生?智慧?感官的快樂?還是內在的平靜與喜悅?面對人世的紛紛擾擾,以及我們所處的繁華又疏離的世界,不論是思索生命的本質、自我實現的理想,其最終目的應該是落實到現實面,在激活心靈、圓滿自我的同時,如何兼顧家庭、社會進而獲得生活的圓滿,乃至完成宇宙的生命任務,才算是真正的成就自我。


天地萬物自然化育生長,循環往復,如果我們明白了生命底蘊,具備良好的自我認知後,是否就能改變自我的生命觀、世界觀與宇宙觀?當內心充滿詳和寧靜時,還有什麼能令我們擔心害怕呢?


藉佛教金剛經裡的一段話試著勾畫我個人心中圓滿生活的輪廓-──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或許可以這麼說:面臨任何外來事件或干擾不生驚慌,是為不驚;內心不生任何畏懼,是為不怖;凡事皆具十足勇氣,是為不畏。






*「價值觀」它本身就是蠻抽象、甚至帶有主觀性的東西。(江澄祥-東海大學教授)


*人生有他一定的意義,說的蠻神聖崇高,但再神聖崇高,你也不能脫離現實,因為生活感官也不是毫無意義,兩個價值不同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兩忘 的頭像
    兩忘

    兩忘

    兩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